佛造像乱考

旅行的时候,寺庙往往是最不愿意去的。因为大多数寺庙都大同小异,到寺庙只好数罗汉玩,也需格外注意躲避乱称“施主”的算命和尚。喇嘛庙雍和宫是迄今去过的最不同的一座,除了一尊几层楼高的大弥勒之外,印象最深的要数在偏殿展示的一群密宗佛造像。也是在那会儿看到了打破三观的双修欢喜金刚。密宗官方说法是不能以世俗眼光看待这些,而密教教义又不轻易外传,所以欢喜金刚的出身就比较神秘。不过也有说是因为在西藏历史上曾经有一段时间因为禁欲而使人口锐减,为了扭转这一局势,才提出了欢喜佛来一出男女双修。

胡适研究过个大和尚七祖神会,说是佛教传入中土以后把我佛慈悲发扬光大的公关达人。唐德刚说他胡适先生不该拿考据的方法来研究宗教,人家和尚出得了世,有的是精神生活。不过话说回来这么来考据也有点意思,拿世俗眼光来看欢喜金刚,多接地气。

其实佛教刚开始并不让信徒们搞偶像崇拜,所以当初大家只能画点菩提树什么的拐弯抹角地拜拜。到了公元四世纪,犍陀罗地区受到马其顿帝国入侵,本土文化也随即受到希腊的艺术风格影响。而希腊又一直注重对人、神的具体表现。于是一方面,文化的入侵使得犍陀罗地区的信徒们开窍说原来可以这么形象地搞偶像崇拜;另一方面,也是弘法所需,得有这么个形象来安抚众生。所以最早的佛造像就揉杂着阿波罗的样子出世了。

之后,犍陀罗风格的佛造像在印度进一步本土化,佛陀从希腊美男子变成了印度美男子,形成秣菟罗时期造像。因为当地气候炎热,衣着单薄,又崇尚肉体。在诸种因素影响下,秣菟罗造像的衣裳更薄透,躯体更突显,衣纹常见有隆起的楞状上加刻阴线。也有另一个版本的故事说佛陀的形象首先是一个工匠透过水面的倒影得见的,所以衣服便有水纹。不过要是拿这理由跟佛洛伊德去扯闲篇,估计他又要给你写本什么解析了。

佛教刚传入中国,菩萨们的形象和神仙道士之流的没太大区别,在艺术作品中也经常同时出现。因为那时候佛教教义尚未普及,反正算个宗教,就随意地和道教杂糅在一起呈现了。为了社会的安定团结,佛造像东来后被弱化了两性生理特征。也因唐朝的审美而变得丰肥端庄,又因为宋朝的艺术品味而肆意婉约。北宋Maharajalina姿势的观音造像为其风格之集大成者,“一足下垂,一足上距,一臂下垂,一臂倚距足膝上……其姿势较活动,首稍偏转,左肩微耸,上身微弯,衣饰华美”。

佛陀从希腊人变成印度人,再变成或胖或瘦的中国人;佛陀的衣服从粗麻布变成湿身薄纱,再变成厚实安全的水纹袈裟;佛陀顶上肉髻从犍陀罗式的大波浪纹,到贵霜马图拉式的光圆素发,再到排列整齐的右旋螺发。因为传播的需要,因为本土化的需要,甚至是因为工匠们的喜好,佛陀的形象一变再变。而如今中国大部分小寺庙里的好似一个模具里造出来的佛造像们,呆板得当真没什么意思。背起行囊,去印度看性感的菩萨吧。

About imapollo

reader, moviewer, blogger, qader, crosstalker & nontalker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小事了了, 书香落地 and tagged . Bookmark the permalink.

1 Response to 佛造像乱考

  1. Pingback: 谁是观音 | 南瓜豆腐

Leave a comment